当前位置: 气缸 >> 气缸优势 >> CRV引擎事件如此恶劣,根源在于媒体为
只要你们按照厂家公布的解决方案去积极解决问题,这次的机油增多问题对于车辆未来的使用不会造成任何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文|Tomcontra
到年3月1日为止,以款CR-V为代表的L15B引擎问题就层出不穷的被各种媒体所爆料,一时间各大汽车资讯平台被这个事情弄得乌烟瘴气。目前,本田官方正式给出了解决方案,汽车主机厂、媒体、国家监管机构在这中间的表现则各有不同。
作为一名本田车主,我并不想纠缠于问题本身,而是想就这次事件中各个角色的作为发表一下看法。
首先我们要理清楚几个问题:
1.这次的事件是否构成严重的车辆隐患?
2.这次的事件中主机厂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3.这次的事件中消费者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4.这次的事件中媒体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5.造成以上情况的根源是什么?
简明扼要的来说结论:
这次的事件构成车辆隐患,但很轻微;主机厂中立并迅速的处理了相关问题,但危机公关的方法不符合国情;消费者中有少量属于无辜受难的人,然而也有一部分估计属于把水搅浑、别有用心的人;媒体中有一些属于“蠢”,受了整体风气影响而做出了不准确的报道,但更有不在少数的媒体属于“坏”,故意夸大报道、诱导性报道以期望浑水摸鱼。
而造成上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目前各方信息的不对等。
No.1
机油液面增高,是否成问题甚至隐患
首先,机油和汽油混合的情况在任何车上都有,这是一个只要是靠汽油发动机工作的交通工具就会出现的现象(注意是现象而不是故障)——如果你玩两冲程的卡丁车、摩托的话,依旧会发现这些机器都需要把机油和汽油按比例加入油箱来达到润滑的效果,代价就是烧机油。
因为像两冲程卡丁车、摩托车这类的机械,其发动机本身并不具有水冷散热系统——早期的汽车、摩托车都是风冷散热系统,即通过电机驱动风扇来进行散热。但毕竟发动机本身是金属,如果纯粹让金属间相互摩擦,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光靠风冷系统是不足以散热的。
于是,这些两冲程发动机就在气缸内加入机油,并将机油调整成高燃点的化学特质。这样,即使机油在气缸内,由于其不易燃额特性,可在一定的条件下滞留在汽缸壁中以提供润滑效果(至于发动机其他需要润滑的零件,比如曲轴,则单独密封并加入润滑剂,类似于今天的变速箱润滑油工作原理)。
而我们这次事件主角的本田L15B引擎,也是标准汽油引擎,所以不可能成为特例。
首先,机油尺的作用是用来测量油底壳中机油液位高度的工具,油底壳则处于整个引擎的最下方。据此,根据汽油引擎的工作原理,当发动机在冷机启动后,由于整个水冷系统(更准确说是油冷系统,因为是机油在循环)从油底壳被抽出循环,故机油尺标记位置会有下降。
而如果当引擎周边的气温过冷的情况出现时(划重点,请记住这个条件),由于持续高效散热导致机油迟迟无法依靠引擎温度达到最佳温度,机油就会产生“剪切效应”。
所谓剪切效应,就是在某种特定温度下,如果我们用个杯子倒机油,机油会在流出的油液中产生裂缝的表现特征。也正因为此,机油和汽油就会借着这些裂缝产生混合。根据本田官方给出的问题发生机理的PPT描述,当工作温度不达标时,机油的剪切效应会让喷射的汽油通过活塞上的油回环孔流入机油油底壳。
而上面所有的机构,目前在售汽车全部都具备。所以,当你的车子水温稍稍升起但不稳定的时候,如果此时你拿比较精密的机油尺测试的话,会发现测试结果会比前面提到的下降后的机油高度稍稍高一些的,这就证明了机油增多并不是一个故障的机械原理解释。
那为何这次的L15B引擎会出现问题呢?在于引擎后面对于混入的汽油如何处理的过程上。由于汽油属于易挥发液体,而机油属于难挥发液体,所以可以利用这点将油底壳中的汽油通过发动机本身的热量快速汽化,然后通过一系列机械装置(PCV等)重新回到进气歧管中,让汽油重新燃烧。
而问题就出现在这里——L15B引擎因为某种原因(官方未给出),在低端低温的环境中无法让所有汽油挥发进入PCV,从而导致每次汽车工作后都会有少量汽油滞留在油底壳中。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低温导致了进油底壳的汽油比排出去的多,所以机油液面就会升高了。
所以,这次的事件,通过上面的说明,我认为可以说明我的结论的第一点:这是个问题,但不是个大问题。因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引擎在工作中的那么一段时间的工作温度不达标,而后续处理又没有余量导致。
那么解决方案就要从两点下手:尽快让发动机达到工作温度,加强汽油进入后的后续处理速度。既然这两点都与发动机本身的工作温度有关,那么官方公布的解决方案中“通过修改ECU加快暖机速度”这一条就没有问题了。
No.2
这个问题到底影响有多大
那么,根据上面对于机油增多的原理描述,我们这里该对于本田L15B引擎真正的问题来下一个结论了。
首先,如果仅仅是机油液面轻微升高,对于车辆来说不是问题——因为发动机油底壳的设计本身就是有贮藏容量冗余的,暨那些进入发动机油底壳的汽油不会对于车辆的运转有任何影响。
那么这个轻微升高用数据来定义是多少呢?官方给出的答案是机油尺液面超出上限高度30mm。那么,这30mm到底对于L15B引擎来说是多少机油呢?
很多媒体都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写上了这一点,而本田自己在官方结论PPT中也进行了展示——在这里我明确的告诉大家,当机油增多达到2L的时候,机油尺的高度将超过上限31mm,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当机油异常增多超过2L,那么车子就会出现部分故障(本田官方给出的原因是PCV通道和油压震动会有问题,我们不去理解具体意义,仅仅当其为发动机故障)。
而根据我身边购买了装载L15B引擎车子的朋友的反馈,L15B引擎单次保养所需标准机油为不到4L。也就是说,你需要增高到接近50%的比例,车子才会出现故障,而在这个范围内,绝大多数车子基本都经历了1-2个保养周期(除非你非常长时间的怠速静息),在保养时,这些多出来的机油混合物将会被换下,油底壳液位水平恢复正常。
所以,在正常保养使用的前提下,机油增多哪怕出现,都不会对车子造成使用上的影响。
那么为何这次的情况依旧被列为召回隐患之列呢?并不是因为官方的良心发现,根本上还是这个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会让问题加速出现。
比如前面说的低温,在东北、内蒙等长期低温环境下的地区,由于发动机长时间无法达到最佳温度,导致其机油增多速度呈现了更快的趋势,于是在单个保养周期内机油增幅量度就超过了30mm。本田官方给出的典型案例,其车辆位于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其年平均气温在0-5度的区间范围内(11月-3月的平均气温甚至在-10度左右)。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车辆就会出现上面描述的保养周期内机油增加过多的现象。而本田官方的车辆是向全国地区售卖,不能说这车在我国寒冷地区无法使用,于是才将其纳入了召回修正隐患之列。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来证明上面所表述的内容有所根据:目前投诉有机油位升高(注意是升高,而不是超高)现象的地区,前三名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也就是东北三省,其投诉率分别为77.3%、52.6%、42.0%,而投诉率超过20%的地区,还包括华北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宁夏、内蒙古、青海。从数据可以看出,越是有连续寒冷时段出现的地区,越是能够明显的感到机油升高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是上述地区的L15B引擎车主,目前本田官方的解决方案是在召回前免费更换机油,使其恢复至标准液面高度。当车辆机油液面高度超过最高点21mm时,就会有警报灯点亮,请立即去4S店进行免费更换机油;如果你不是以上地区的L15B引擎车主,那么这个问题对于影响并不大,只要注意观察车辆仪表是否有异常报警,按规定准时保养即可。
No.3
目前官方的做法是否良心?
我知道这是目前网络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部分,有很多车主认为本田在故意坑害消费者不给完全解决问题。所以对于这点,我要先表明我的态度:本田官方此次的做法谈不上良心与否,完全是以工程师的思维用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案来解决上面出现的隐患。只是这种思维在当前中国的大环境下不符合国情而已。
首先,官方给解决方案列出了三个具体内容:修改ECU、修改机油刻度尺、修改说明书。
修改ECU没什么可说的,这是这个问题的标准解决方案,既不需要非常高昂的维修成本,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车主来说也尽量的不增加太多的麻烦(任何车辆刷写ECU的过程总计不超过30分钟,正常来说一个标准工时内就完成了)。
而修改机油刻度尺和修改说明书的这俩行为一宣布,本田自己就给自己找出了麻烦——部分怀有不良动机的人(至于动机是什么,我后面慢慢讲,先有个概念)故意将本田的的召回方案断章取义,在网络上大肆宣传“本田对L15B召回只是修改机油尺和修改说明书。”是的,在不少媒体的宣传中,只表明了本田的召回方案中只有修改机油尺和修改说明书,修正ECU的内容被其忽略掉了。更可悲的是,偏偏这种描述还被一些可能不是那么了解汽车的人给信了……以讹传讹,说的就是这个。
而具备真正成熟的公关团队的汽车厂家会怎么做呢?很简单,后面两点根本不宣布,就说修改ECU调整引擎工作方式来消除隐患。然后在其后续改款型号发售时悄悄地把机油尺和说明书修改了就完了。这样既挣了口碑又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所以,如果和这种行为比较,你觉得谁更厚道一点?如果让我来评判的话,双方厚道程度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后者在战术上更鸡贼,而本田则有些实诚得过了头。
但无论如何,以上内容解释了我之前的结论:本田中立并迅速的处理了相关问题,但危机公关的方法不符合国情;消费者中有少量的人无辜受难,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属于估计把水搅浑,别有用心。
No.4
媒体在这次的事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不可否认,部分媒体利用了传播渠道的话语权,将一些并没有科学印证的内容(至少是没有经过对比考据的内容)进行了传播,这种媒体我就给其一个字的评价:“蠢”。
这种“蠢”,多数是无意的:或因为其自身也无法确认真实性,或因为其急于想做个大新闻增加曝光量,但无意中扮演了“坏人”的角色的行为是绝对跑不了的。例如一篇广泛传播的、名为《思域算什么,这才是本田最新“黑科技”》的文章,文中就暴露了太多太多的“小儿科”级别的汽车知识错误,让人很难认为仅仅是单纯的笔误。
例如:文章中写道“但事实上机油变稀或者乳化,其粘度就会大幅下降,润滑效果也跟着大打折扣,造成零部件剧烈磨损,发动机当然会遭受巨大损害。”这段文字是其官方一张图片的全部主要文字,我原文照抄,没有任何增加或删减,不会有故意断章取义的嫌疑(各位可以去百度原文进行对比,看我是否作假)。
乍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但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首先,汽油和机油属于不同方式加工的石油二级产物,跟水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其粘度的不同会让两者之间产生分层,如果说机油要想产生润滑效果下降的情况的话,那么需要汽油在机油内长期、大量的放置才可能有分子交互的可能性——这个不是什么深奥的科学知识,高中物理课都讲过,大家可以翻翻书本。
再有,就算是因为特殊条件变化导致机油和汽油、水确实大量、长期的融入在一起了,真的会对发动机零部件造成剧烈磨损吗?本田为此专门做了实验,并放在了官方说明的PPT中:官方模拟齐齐哈尔故障车的情况,将一台全新发动机机油内放入故障车同量的汽油和水,进行了保养间隔周期内的运转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除了由于机油液面升高导致的PCV通道和油压震动问题外,发动机不会遭受任何的剧烈磨损情况——这里我解释一下,PCV通道问题导致的结果是机油内的汽油无法回到发动机内循环利用,油压震动问题则是发动机表现为有颤抖,出现此情况时发动机都会保护性停止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的剧烈磨损,跟会造成磨损的活塞、汽缸壁、曲轴、连杆等部件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就此我可以推论出,这段文字描述,纯粹是其臆测的内容。可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就直接广泛的进行传播,一个“蠢”字应该不冤(可别跟我说文章里就这一个点,你要想跟我争这个,我可以立即在文章中找出其它几个点,而且都是文章关键点,只不过篇幅有限,我不想浪费过多笔墨而已)。
No.5
那媒体有没有更过分的事情?
先报结论,有。如果说上面那种是叫“蠢”的话,那下面这种就得用另一个字来描述其行为了:“坏”。因为前者最多是因为业务不精而导致的无意识的错误和漏洞,后者则就是主观故意的,这种主观故意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中生有”,故意瞎编一些本身没有的问题来增加自身的曝光度。
比如在整个事件的中间一段时间内,部分无良媒体把所谓“机油乳化”的问题给提了出来,一些人描述的如火如荼,说机油和汽油如何如何反应导致的乳化。可实际上,根据科学定义,只有汽油和水(注意:水、水、水,重要的说三遍)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反应后才能够被称之为乳化,而L15B引擎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机油乳化”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本田官方还真的以为自己的车子有机油乳化的问题,特意去调查了相关情况,结果是根据到目前为止的数据统计,搭载L15B引擎的CR-V1.5T车型,其被投诉有机油乳化问题比率最高的地方是甘肃:案例3个,占比0.12%;案例数量最高的地方是浙江,案例4个,占比0.07%;全国近一半的省市自治区都没有接到任何一起案例……你告诉我这叫有“机油乳化”故障?哦对了,顺便说一句:经实锤,部分大肆鼓吹乳化问题的自媒体是通过往机油盖内抹凡士林or大宝SOD蜜来搞出所谓乳化的效果,以骗取危机公关费用。
另一种是“情绪诱导”,通过发表诱导性标题、内容来让读者产生对于品牌、商品的负面情绪。
我这里再点个名:自媒体《华车圈》,年3月1日发表了一篇名为《太解恨了!本田CR-V终于要禁止销售了》的文章。内容姑且不管(主要是没啥有用的内容),就这个标题就有误导读者的嫌疑:解恨?解什么恨?解谁的恨?是本田故意坑消费者了?还是消费者就该恨本田?如果是本田故意坑消费者了,那么为何本田官方第一时间接到案例就开始通报进程并自己公布限时给出最终结论,中间又是随时免费更换机油又是延保的?如果是消费者就该恨本田,那本田有什么原罪就必须让消费者恨?如果说发动机这个问题就是原罪的话,那么年大众速腾后悬架召回方案如此的草率,是不是这罪孽比起本田更严重?类似的问题各个主机厂都有,那是不是消费者得把所有主机厂恨个遍?这样的话消费者干嘛还买车?反正都如此遭恨了。
No.6
我如何看待这个事件本身?
好了,我想论证的部分我都说完了,原理解释、数据支撑、对比论证……这些论证中常用的手法我一个都没落下,为的就是能清楚并完整的将这个问题讲清楚,让大家对事情的全貌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结论我早已放在前面,在此我就不赘述了。这里我想从主机厂、消费者、媒体的三个角度来谈谈我认为就此事各方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本田此次的态度我认为可以给好评,无论是对于问题的反馈速度,还是中间处理环节所给出的临时方案以及召回措施,都是积极并能够切实解决问题的。但本田当前团队的公关水平确实需要提升。
在不同的国家、社会、文化中,如何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同时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是本田当前需要提升和改进的。不说这次事件,单就东风本田4S店内销售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就值得公关团队去好好的下去总结和改进的了。
首先,消费者(尤其是购买了本次事件车型的消费者)不必要恐慌,虽然我上面的技术讲解你可能会看不懂,但作为懂行的车评人,我可以向大家保障:只要你们按照厂家公布的解决方案去积极解决问题,这次的机油增多问题对于车辆未来的使用不会造成任何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我对自己发表的这个观点负责(因为我已经长期追踪了一位涉及此问题的朋友,目前车辆没有任何问题)。
再有,作为消费者,没必要因此对主机厂草木皆兵,动不动就要维权、退车、堵4S店门什么的。这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车辆隐患召回案,按照国家当前的法律规定,只要主机厂能够给你彻底解决问题就是合法也合理的。我们不妨先按照厂家的要求进行召回维修,维修后再看情况:如果没有后续问题那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有后续问题,那到时候自然有法律的武器来保障你的权益。
作为媒体人,我们中有一些人没有帮助消费者和主机厂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没有让大家在第一时间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报道。反而,我们借着“人民的名义”,做着不光彩的事情,成为了魑魅魉魍般的存在。
我只希望,有良知的媒体不要为了自己的目的歪曲事实,故意误导的报道,真正从专业的角度帮助消费者客观认识事件本身。
作者简介:
Tomcontra是一位善于以独立新颖视角挖掘每台车独特一面的撰稿人。最大爱好是无责任提供购车参考,擅长帮人在选车犹豫不决时,补上临门一脚,欢迎各位在后台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