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气缸 >> 气缸介绍 >> 就衡量性能与耐操而言,台架测试目前代替不
今年年初的时候,媒体和自媒体的圈子里就流传着与华南某车企有关的故事,随后还传出了一个50万元的国产中型踏板与进口产品,拼性能、拼耐用程度的瓜。
当时,我对这话题讲得不是很多,主要的也就这么一段:“压缩比高不高,其实不仅仅是看一个比例数字,实际上还得看气缸的缸径和行程,72mmx76mm,行程比缸径大,11.8:1肯定算是高压缩比。如果是缸径要比行程大得多的HondaCRFR的79mmx50.9mm,即使是13.9:1的压缩比,也不算高、也是一个需要兼顾能跑完比赛的设置。这是像我等半桶水的人,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机械原理..........”
由于不怎么清楚事情具体的来龙去脉,且信息源基本只是单方面的、难于梳理并作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就不好下结论。随后,看到了瓜里的车企领导在一些平台上发贴的截图,特别是拿50万元出来玩玩国产车与进口车的比拼,我对其中的一些论点和隐喻,在观点上有着较大差异。这一背景之下,我也来事后蹭一蹭:
1、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我最不认同的观点,是一家中国摩托车生产企业年产量达到50万辆,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有多少值得一提的公开性指标,尤其是、如果是从技术角度上去看的话——尽管年产量达到50万辆摩托车,已经远多于年度KTM集团的三个主要摩托车品牌的总销量(辆),也多于宝马摩托(辆)与杜卡迪(辆)的销量总和。只是,我不觉得50万辆、这样的数字就代表了要比这三家欧洲制造商强,该数字主要用于一些场合中、拣出来填充一下;
2、年产量达到50万辆当然会多多少少地有点意义,也许算是一个从作坊跃升为企业的标志(若真的从这一角度作标准,国外大部分制造商都是作坊)。但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去看,这数字与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究竟是越过了垂死阶段、还是冉冉升起,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样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仅仅是类似于六月28日的时候,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宣布,他们的系列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已超过2亿台,“成为功能手机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的故事;
3、我自己的角度,对于中国的整车制造商来说,年产量达到50万辆,衡量其竞争力还需要看具体的产品构成。能把高附加值部分(高附加值并不一定意味着大排量)的产品,占比去到10%以上的时候,或许就能够渐渐脱离挣扎的阶段;
4、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所涵盖的范畴,不仅仅是具体产品的性能指标,除了用户所需要的产品技术,整个生产、产业链配套过程中,如何以最低成本实现最优的产品,也牵涉到质量、供应链管理等整个体系,这也是技术的一种。简单概括下来,“白菜化”的价格,也算是技术的一种,特别是如何实现“白菜化”价格的同时、又满足高要求,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否则,那只是另一条地平线、与技术无关;
5、几年前,我们就发布过类似的观点了:日本制造商,本来就是靠着低价格起家的,他们的产品、当初就不是什么高档货。
下面,我们就聊一聊另外的那个瓜:
1、作为一个无证的媒体/自媒体人,我知道不同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营销策略,更知道营销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营销的那只手,有时候是容易看得见、有时候是不容易看得见的;
2、从很多企业领导的口里,都曾听到过“市场检验产品”、“市场检验质量”之类的口号,作为口号、其基本逻辑不会有错,只是过于空泛了,毕竟地平线之流也曾经“烂大街”般的存在,也“市场检验产品”了,只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已,车子烂的烂、扔的扔,制造商则换标、换款再战江湖。于是,我认为,只有时间才可以检验绝大部分的事物;
3、除了花时间之外,就目前来说,能让全球大部分的消费者认可、又能够缩短时间去证明产品性能的检验方式,对于摩托车产品来说,具体的形式上就只有赛道,而不是台架测试;
4、台架检测设备、测试场地,这些模拟类的形式,对于检测最低标准、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对于检测最极限的最高标准,目前还无法实现一个与实际极限应用过程中、相一致的效果,若是跑数据就好、就能够有助于销量,哪家企业不懂买设备、建测试场?!哪家企业会不狠狠地买?!
下图:华南地区一个摩托车检测中心的部分科室(资料图片)。
5、过去的一些见闻,让我感觉在企业的开发、生产、检验设备里,目前国内的制造商与国外的制造商,仍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十多年前、伪装成经销商的一员,去参观位于南方的国内超级大厂,听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实现了全数字化的配套组件仓储、配送、组装线,这一国内最现代化(是最现代化)摩托车生产线.........实际上类似的全数字化输送式生产线,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跟随中国一汽的高尔夫项目工程师,参观大众集团西班牙生产线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过,那年头大家还在用着、微机;
下图:宝马摩托的空气动力实验室(资料图片)。
6、要成为中国顶级的摩托车制造商,我建议在思想上,最好是往上去比、而不是往下比。若是说选择性地在一些特定领域里,挑一些具竞争力产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不是全部产品)作个对比,或许能够你来我往、各有所长。但如果能够从极限性能、可靠性去全面挑战进口车,我是肯定不相信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国内的摩托车产业,可以完全满足通勤出行方面的需要,但在最高性能的领域里,还没有任何国内的企业能够生产出具竞争力的、哪怕是单气缸的机器——这就是车企口中所谓技术(所谓的技术而已)的现状;
7、对自己的产品充满自信、为其赋予豪言壮语,相信会是一个倾注了精力以至是巨额赌注之后的结果,不过这并不构成战略上藐视对手的核心元素。世界之大,今天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需要依赖的并不是单个企业的所谓技术实力,而是中国目前在整个产业链里面、所能提供的助力;
8、讲了这一大堆,意思就是50万元的国产vs进口的性能之争、一笑置之,当作一个营销方式罢了。有如此的自信,还不如去跑一下FIMEWC世界耐力锦标赛的24小时分站比赛去检验一下好了,五年之内(五年之后,可能我就要退休了)用自己的产品上场、能在正式比赛里拿到积分(注:24小时级别的世界耐力锦标赛分站,前二十名都有积分)算你赢,我打着“吟了反诗、打甚鸟紧”的名号,每天在各处为你吹、拉、弹、唱!
9、上一条所指的,当然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车企,任何一家能够生产出经得起最极限考验产品的中国品牌,我都衷心地乐于为他们吹、拉、弹、唱!发自内心地献上脑袋里一切的溢美之辞。
下图:FIMEWC世界耐力赛赛季的比赛现场(资料图片)。
要浏览或下载本文的高分辨率图片,可安装“今日头条”APP、或网页版的“今日头条”,搜索用户“群策网黑旋风”。或识别下面、牛摩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68.html